挽陈其美联
辛亥识荆,癸丑判襼,首尾计三年,于中英社典笔,沪军佐幕,虽群贤荟萃,而爱我独多,承以心腹委寄,肝胆相依,知己感深恩,推食解衣怀往事;
帝制复活,共和被摧,存亡垂一线,幸有滇黔崛起,桂粤景从,但半壁东南,端惟公是赖,何期壮志未成,阴谋竟陷,霎时遭狙击,哀思义愤恸全球。
帝制复活,共和被摧,存亡垂一线,幸有滇黔崛起,桂粤景从,但半壁东南,端惟公是赖,何期壮志未成,阴谋竟陷,霎时遭狙击,哀思义愤恸全球。
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悼念革命家陈其美的,用白话文可以这样理解:
上联讲两人的革命情谊:
"我们1911年(辛亥年)相识,1913年(癸丑年)分开,虽然只有短短三年,但一起在英社写文章,在上海军政府共事。当时人才济济,可你特别信任我,把我当心腹知己。你对我推心置腹的恩情,就像古人'推食解衣'(分享食物、脱下衣服给别人)那样真诚,这些往事让我难忘。"
下联讲陈其美的历史功绩和悲剧结局:
"当袁世凯复辟帝制、共和制度被破坏时,国家存亡危在旦夕。幸好云南贵州率先起义,两广也积极响应,而东南半壁江山的革命事业全靠你支撑。可惜你壮志未酬,竟遭暗杀身亡。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全世界为你的牺牲感到悲痛和愤怒。"
全诗通过三个对比展现魅力:
1. 时间对比:三年短暂友谊 vs 永恒的恩情
2. 空间对比:个人共事的小场景 vs 影响全国的半壁江山
3. 情感对比:温暖的知遇之恩 vs 惨烈的牺牲结局
最打动人心的就是最后突然转折——从"只差一步就成功"的希望,急转直下到"突然遇刺"的震惊,这种强烈反差让哀痛更具冲击力。作者用"推食解衣"这个典故,把革命战友比作古代生死之交,让现代革命情谊有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