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的是清明雨后牡丹盛开的动人景象,充满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上片写景:曲折的栏杆边铺着青砖小路,雨后初晴的清明时节,作者第一次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牡丹绽放。牡丹像披着华服的"花王",在明媚的春光中与云日争辉。这里用"衮绣"(古代帝王礼服)来形容牡丹,突出其华贵气质。
下片转入拟人描写:把牡丹比作天上仙女,她们梳着微微倾斜的发髻,春风吹动花瓣就像仙女飘动的霞衣。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不要说春神最偏心,其实一半的春光都掌握在种花人(东堂指作者)手中,既夸牡丹之美,又暗含对自己园艺技术的得意。
全词妙在:
1. 用帝王、仙女比喻牡丹,既显其高贵又不失灵动
2. "风卷霞衣皱"这样动态的描写让画面活起来
3. 结尾的俏皮话打破了单纯咏物的格局,透出生活情趣
4. 通篇明快清新,就像画了一幅带着水珠的牡丹工笔画
这种将寻常种花小事写得既优雅又活泼的手法,正是宋词的独特魅力。
毛滂
毛滂(1056——?约1124), 字泽民,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人。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毛滂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