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徐电发归乡时的感慨,通过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对比,表达了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
首联用"兰有春芳菊有秋"比喻人生各有各的美好时节,就像兰花在春天绽放,菊花在秋天盛开。友人要回到吴江的鲈乡亭,那里依傍着水边,风景优美。
颔联批评世人为了功名利禄到处钻营("营三窟"),甚至远赴海外寻找机遇("觅九州"),认为这些都是徒劳无益的。
颈联描写了诗人理想中的简朴生活:坐着简陋的牛车在田间驱赶偷吃庄稼的老鼠,住在临水的破旧茅屋里像蜗牛一样安家。这些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尾联描绘了诗书相伴的闲适生活:书架上书籍错落有致,可以尽情吟诗作赋。整天高枕无忧,与友人诗词唱和,这就是最快乐的事。
全诗通过鲜明的对比,赞美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反对汲汲营营的世俗追求。诗人用生动的日常画面,如驱鼠、蜗居、读书等,让读者感受到平淡生活中的诗意与满足。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