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同时融入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慨。
首联写泰山的形成是自然造化的神奇结果,远远望去,陡峭的山峰像被刀削出来一样高耸入云。"紫巃嵷"形容山势险峻,紫色可能暗示山间云雾缭绕的朦胧感。
颔联用夸张手法写泰山之高——山顶仿佛悬挂着长安的太阳(长安象征帝王都城),而山脚则跨越千年的历史风云,暗示泰山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
颈联转到登山体验:狭窄的鸟道(形容山路险窄如鸟飞过的痕迹)让人心惊胆战,而山顶的神庙("神房")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凡人难以触及的仙境,突出了泰山的险峻与神秘。
尾联是诗人的感叹:想用"琅玕"(美玉,比喻珍贵的心意或诗文)寄托对泰山的赞美,却发现山高路远难以送达,只能抬头凝望青天与碧雾中的山影,表达了对泰山崇高境界的向往与自身渺小的怅惘。
全诗通过空间的高远与时间的悠长,将自然奇景与人文历史交织,既展现泰山的磅礴气势,又暗含对人生与天地关系的思考。语言凝练,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