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秦淮河访李香君旧居
檀篆烟消,莺弦韵杳,芸窗不驻芳春。
庭院愔愔,苔深犹认娇尘。
珠帘翠幻屏山影,恍当年、宝雾香氛。
暗归来,燕子无言,也自伤神。
吟魂小寄流连地,叹霜缣碧血,曾染花痕。
故国惊秋,可怜谁似钗裙。
奇情壮悔都陈迹,漫评量、有酒盈樽。
恁徘徊,朱雀桥边,立尽斜曛。
庭院愔愔,苔深犹认娇尘。
珠帘翠幻屏山影,恍当年、宝雾香氛。
暗归来,燕子无言,也自伤神。
吟魂小寄流连地,叹霜缣碧血,曾染花痕。
故国惊秋,可怜谁似钗裙。
奇情壮悔都陈迹,漫评量、有酒盈樽。
恁徘徊,朱雀桥边,立尽斜曛。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探访秦淮河畔李香君故居时的所见所感。李香君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以才情和爱国气节闻名。
上阕写景:
开篇用"檀香燃尽、琴声消失"暗示人去楼空,曾经充满艺术气息的闺房已春光不再。庭院静悄悄,青苔上仿佛还留着美人走过的痕迹。珠帘翠屏间,恍惚又看到当年香雾缭绕的景象。连归来的燕子都沉默不语,似乎也在伤感。
下阕抒情:
作者在这个令人流连的地方,想起李香君用鲜血在丝绢上写诗的壮烈往事。在故国沦亡的秋天,有多少女子能像她这样刚烈?那些传奇故事和悔恨都已成过往,只能借酒评说。最后描写自己在朱雀桥边徘徊,直到夕阳西下,表达对这位奇女子的无限追思。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用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物是人非的怅惘。最打动人的是"苔深犹认娇尘"这样生动的细节,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美人走过的痕迹。结尾"立尽斜曛"的画面感极强,将凭吊之情融入黄昏景色中,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