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店独饮苦无美酒薄醉题壁而去

百钱挂杖入荒肆,肆儿奉我如奉神。
苦乏嘉酿易者屡,陋不可掩如家贫。
幸我饮量亦易满,十以当一面亦醺。
醺然独立日将暮,万壑残雪寒嶙峋。
蹇驴龁草系枯树,几欲就道行逡巡。
忽叹百年似驹隙,荒僻再到知何辰。
回看败壁起泼墨,聊以踪迹留风尘。
欹斜仅有数行字,实抱幽恨盘轮菌。
他年倘有步兵辙,此地曾漉陶潜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文人独自在小酒馆买醉的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孤独与洒脱。

开篇写诗人挂着仅有的百文钱走进破旧酒馆,店家却像对待贵客般殷勤招待。这里用夸张的对比手法——穷书生被当成"神"来伺候,既幽默又心酸。接着抱怨酒馆只有劣质酒,就像穷人家藏不住寒酸,但诗人却说自己酒量小,劣酒也能喝得微醺。

中间部分画面感极强:夕阳下,醉醺醺的诗人站在积雪未消的山谷前,瘦驴啃着枯树旁的草,想走又舍不得走。突然感慨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不知何时能再来这偏僻之地。这个场景把孤独、漂泊、对时光流逝的惆怅都浓缩在几个意象中。

最后诗人趁着酒意在破墙上题诗,字迹歪斜却饱含心事。他自比好酒的阮籍(步兵)和陶渊明,暗示自己虽穷困但有骨气。最妙的是"曾漉陶潜巾"这个典故——陶渊明用头巾滤酒,说明是真爱酒之人。诗人借此表示:就算环境简陋,也要保持文人的气节与情趣。

全诗妙在把穷困潦倒写得潇洒自在,用自嘲化解苦涩,用醉酒对抗孤独。那些残雪、瘦驴、破墙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人生的艰辛,而诗人题壁的举动,则是在苦难中留下存在痕迹的倔强。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