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对石雕老人(石翁石婆)在荒山野水间的沧桑形象,通过他们的"对视"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前四句像电影镜头:石翁瞪着眼睛像在生气,石婆愁容满面头发稀疏,两个石头老人孤零零站在荒郊野外,不知这样对视了多少年。这里用拟人手法,让冷冰冰的石头有了人的情感和故事。
中间四句突然拉开时间维度:当年帝王陵墓里华贵的丝绸玉器早已腐烂,陪葬的金银器物也消失无踪。诗人故意不说这是哪个皇帝的陵墓,暗示无论多么显赫的王朝,最终都会被时间抹平痕迹。
最后两句最妙:当诗人抚摸着石像上的青苔想问历史真相时,连石像也沉默不语。这种"无言的对话"比直接抒情更有力量,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类追问永恒的徒劳。
全诗用石头老人的形象贯穿古今,把个人情感和历史兴衰完美融合。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当年雕刻石像的人、埋葬的帝王都已消失,唯有这些石头见证着一切,却永远沉默。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