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从上人山亭

湖水江湾隔数峰,篱门和竹夹西东。
闲来此地行无厌,又共吾庐看不同。
灵隐路归秋色里,招贤庵在鸟行中。
屏风若欲相搀见,合把巉岩与画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居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超脱的心境。

首联"湖水江湾隔数峰,篱门和竹夹西东"勾勒出整体环境:远处是湖水江湾,近处是竹林环绕的篱笆门。山水相隔的布局营造出远离尘嚣的氛围。

颔联"闲来此地行无厌,又共吾庐看不同"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喜爱,每次来都能发现不同的景致。这种"看不厌"的感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会。

颈联"灵隐路归秋色里,招贤庵在鸟行中"用两个具体地点——灵隐路和招贤庵,将画面进一步具象化。秋色中的小路、飞鸟经过的庵堂,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山居图。

尾联"屏风若欲相搀见,合把巉岩与画工"最有意思,诗人说如果要画屏风上的风景,就应该把这里的山岩景色画进去。这既是对眼前景色的赞美,也暗含了"自然就是最好的画作"的深意。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将山水、竹林、小路、庵堂等元素巧妙组合,营造出一个令人向往的隐逸世界。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每次来都有新发现"的欣喜,以及想把美景永远留住的愿望,这种情感很容易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