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墓山哭亡弟造夫 其二

去路知何处,频惊讳日临。
谁堪七年病,犹系九京心。
过雁书难到,寒塘草自深。
秋风正萧瑟,更奈候虫吟。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弟弟去世后,站在大墓山前悲痛的心情。全诗通过几个生活化的画面,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表达得非常真实感人。

开篇"去路知何处"就像在说:弟弟你现在去了哪里啊?这种迷茫感特别戳心。"讳日临"指的是亲人忌日,说明作者每年这天都难受,但今年尤其痛苦。

中间四句用了两个对比:弟弟生病七年已经很苦了,死后灵魂还牵挂人间("九京"指墓地);天上飞过的大雁带不去书信,池塘边的野草却自顾自生长。这些对比特别能让人感受到生死相隔的无奈——活着的人想联系逝者却无能为力,自然界却冷漠地继续运转。

最后两句用秋风和虫鸣收尾,就像电影镜头:瑟瑟秋风里,听着蟋蟀的叫声,更觉得孤单。这种环境描写不需要直接说"我好伤心",但寂寥的氛围已经让读者能体会到那种钻心的思念。

整首诗好就好在不说教、不夸张,就用日常可见的景物(大雁、野草、秋风、虫鸣)组合出一幅思念图景,让每个失去过亲人的人都能产生共鸣。它告诉我们:最深的悲痛往往不是嚎啕大哭,而是看到寻常事物时,突然发现那个重要的人已经不在了。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