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高邮露筋

午发淮子口,晚泊露筋北。舟人指灵祠,欲语辄叹息。

伊昔避乱初,女郎实英特。行行侍丘嫂,日暮云气黑。

嫂兮宿邻庄,我宁止路侧。我生虽不辰,秉身贵弗㥾。

草深聚蚊虻,中夜纷鼓翼。吮血噆人肤,其毒甚沙蜮。

女郎不肯顾,筋露身亦踣。至今是邦人,庙貌严血食。

惜哉岁月深,姓氏不可识。维士有百行,维女独四德。

贞洁一以亏,姬姜徒国色。所以古妇人,送迎不踰阈。

嗟嗟露筋事,可为百世则。胡然世俗人,所重在倾国。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贞洁烈女的民间故事,用平实的语言传递了传统道德观念。

全诗分为三部分: 1. 故事背景(开头到"筋露身亦踴"): 诗人坐船经过露筋祠,听船夫讲了个传说:战乱时有个姑娘护送嫂子逃难,天黑时嫂子去村里借宿,她却坚持"男女有别"不肯进村,宁愿露宿野外。结果被成群的毒蚊活活咬死,死时筋肉都裸露在外——"露筋"的地名由此而来。

2. 后世影响("至今是邦人"到"可为百世则"): 当地人建庙祭祀她,虽然连名字都没留下。诗人由此发表议论:男子讲究百种品行,女子只需坚守"妇德",认为她的死守住了比美貌更重要的贞洁,值得后世学习。

3. 现实批判(最后两句): 诗人突然话锋一转,讽刺当下世俗之人只在乎女子美貌("倾国"),完全不懂这种品德的可贵。

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 - 用蚊子咬人这种生活化的恐怖画面代替说教,让人直观感受"守节"的残酷代价 - 结尾的突然转折像一记耳光,揭示出理想道德与现实追求的尖锐矛盾 - "连名字都没有"的细节暗示:在礼教体系中,女性个体价值可以被轻易抹去,重要的是成为道德符号

今天读来会感到压抑,但它真实反映了古代对女性生命的价值评判标准——肉体可以毁灭,但必须成为贞洁牌坊。诗人表面歌颂,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这种残酷道德的复杂态度。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