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湖
夜分摧捩柁,遂达昭阳湖。
如行菱镜中,澹荡涵菰蒲。
跳波月一丸,散作千明珠。
天水浩相接,湛然纤翳无。
五千五百顷,一色琉璃铺。
空际下渔舟,点点疑飞凫。
倚舷独凝眺,心旷神为舒。
我尝考图志,信美惟此区。
滕薛既合流,黄运仍分趋。
讵徒资蓄泄,兼可济挽输。
所嗟水乡洼,民力思其苏。
幸逢清晏日,濊泽长涵濡。
九重殷轸念,衽席沾宸谟。
如行菱镜中,澹荡涵菰蒲。
跳波月一丸,散作千明珠。
天水浩相接,湛然纤翳无。
五千五百顷,一色琉璃铺。
空际下渔舟,点点疑飞凫。
倚舷独凝眺,心旷神为舒。
我尝考图志,信美惟此区。
滕薛既合流,黄运仍分趋。
讵徒资蓄泄,兼可济挽输。
所嗟水乡洼,民力思其苏。
幸逢清晏日,濊泽长涵濡。
九重殷轸念,衽席沾宸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昭阳湖行船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关切。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写景部分(前12句):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月光下的湖面美景。把平静的湖面比作菱镜,月光倒映在水中像散落的珍珠,整个湖面像铺开的琉璃一样晶莹剔透。远处渔舟点点,像野鸭在水面飞翔。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湖面的宁静美好。
2. 地理介绍(中间4句):简要说明昭阳湖的地理位置和水利功能。这里是滕河、薛河汇流之处,黄河和运河也在此分流,不仅调节水量,还能便利航运。
3. 民生关怀(最后4句):笔锋一转,表达对湖区百姓生活的关心。虽然湖水滋养万物,但低洼的水乡容易受灾,作者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并感恩朝廷对民生的重视。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既有"澹荡涵菰蒲"的静态美,又有"跳波"、"飞凫"的动态美
- 巧妙的比喻:把月光比作珍珠,湖面比作琉璃,渔舟比作野鸭
- 情景交融:在欣赏美景时不忘民生疾苦,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首诗,我们既能感受到古代湖泊的美丽风光,也能体会到古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