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异乡人在春天傍晚的所见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动人。
前两句写景:野外炊烟与山间雾气交织,柳枝在微风中轻扬,阳光下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而灵动的春日画卷,既有烟火气又有自然美。
中间两句暗藏巧思:诗人发现自己记错了故乡的花期,却在异乡的春山上看到采花女子,才惊觉清明已至。这里用"误时节"的细节,含蓄道出游子对时间流逝的恍惚感,而"春山有女"的鲜活画面又冲淡了惆怅,显得清新可爱。
后两句情感递进:本就因靠近北方(可能指故乡方向)而思绪万千,偏偏又在黄昏听到哀婉的箫声。这里"翻多感"的"翻"字很妙,写出情绪的反转与叠加,箫声的加入更让整个画面蒙上淡淡的乡愁。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开阔的自然景观,聚焦到采花女子,最后定格在听箫的孤独身影。诗人用轻盈的笔触写沉重的乡愁,用明媚的春景反衬内心的寂寥,这种反差让诗意更具张力。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突然意识到季节变换"的微妙瞬间,相信每个在外漂泊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赵执信
赵执信[shēn](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