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山林的清新画面,以及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自然之乐的闲适生活。
开头两句写雨后初晴的山村,孤云还带着湿气缓缓飘动,给人一种湿润清新的感觉。中间四句勾勒出雨后山林的景色:雾气中的山岭若隐若现,石头和树林沐浴在清澈的阳光里。这里用"隐"和"閒"两个字,把山林写得很有灵性,好像它们也在享受雨后的宁静。
后六句转入写人。诗人与知心朋友一起,在简陋的茅屋前自在逍遥。他们吃着山野间的蕨菜,完全没有世俗的烦恼。"都无浮世累"这一句特别直白有力,直接点出了他们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最后分别时,微风轻拂衣衫,连告别都带着轻松愉快的笑意。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纯粹的自然之美和真挚的友情。诗人用简单的语言,把雨后山林的清新、与朋友相处的快乐,以及远离世俗的轻松感都生动地表现出来。读起来让人仿佛也能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山间微风的清凉。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