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叶卷花红色未乾,乳莺啼断雨声寒。
玉栏干畔宫帘侧,不似家林醉里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芭蕉的生动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细腻情感。

前两句写实景:雨后的芭蕉叶还卷曲着,红色的花苞上挂着未干的水珠。黄莺的啼叫声在寒雨中突然中断,让人感受到雨后的一丝凉意。这里用"乳莺"(幼莺)的叫声和"雨声寒"的触感,营造出清新又略带寂寥的氛围。

后两句转入抒情:诗人站在华丽的玉栏杆旁,透过宫殿的帘子看芭蕉,却觉得不如在家乡的树林里,带着醉意看到的芭蕉那么动人。这里通过对比"宫帘侧"的拘谨和"家林醉里"的自在,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怀念。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叶卷""花红""莺啼"等动态细节,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 2. 通过"未干"的雨滴、"寒"的雨声,调动了读者的触觉和听觉 3. 最后用对比手法,在不直接说思乡的情况下,自然流露出怀乡之情

就像我们拍照片时,同样的景物在不同心境下看起来完全不同。诗人用芭蕉作引子,写出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的朴素情感,让读者能联想到自己记忆中家乡最动人的风景。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