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山操
能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
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
风萧萧兮木叶飞,声嗷嗷兮雁南归。
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犹贪痴。
嗟人世兮魂欲飞,伤人世兮心欲摧。
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山兮当早归。
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
饥餐霞兮渴饮溪,与世隔兮人不知。
无乎知兮无不为,此心灭兮那复疑。
天庭忽有双鹤飞,登三宫兮游紫微。
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
风萧萧兮木叶飞,声嗷嗷兮雁南归。
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犹贪痴。
嗟人世兮魂欲飞,伤人世兮心欲摧。
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山兮当早归。
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
饥餐霞兮渴饮溪,与世隔兮人不知。
无乎知兮无不为,此心灭兮那复疑。
天庭忽有双鹤飞,登三宫兮游紫微。
现代解析
这首《归山操》用自然景象和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山林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四句)
诗人提出一种矛盾的人生智慧:看似"无为"(不刻意追求)反而能成就一切,看似"无知"(不卖弄聪明)反而能通晓真理。但讽刺的是,人人都想走这条"大道",却没人真正懂得其中真谛。就像现代人总想找捷径成功,反而迷失了本心。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
用秋风落叶、大雁南归的画面,引出对世俗生活的批判:
- 人们明知生命有限("日月催"),却到老还沉迷名利("贪痴")
- 人间充满虚伪("人间非"),让人心碎("心欲摧")
- 最终给出解决方案:不如早点归隐青山(就像现代人说的"逃离996")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
描绘理想中的隐居生活:
- 白天黑夜与明月青山相伴(像住在风景区的民宿)
- 饿了吃云霞,渴了喝山泉(形容超脱物质需求)
- 最后用"双鹤飞"的仙气画面,比喻精神获得彻底自由(类似现代人向往的"财务自由+心灵自由")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大自然(风、雁、青山、明月)反衬人世浮躁,用"吃饭喝水"这种日常比喻修行境界。就像现代人抱怨"内卷"后幻想田园生活,诗人早在千年前就写出了这种永恒的人生矛盾——我们既离不开红尘,又渴望山林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