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淮
我昔北游过清口,两渎交汇趋云梯。
独清安能救众浊,浪涌半挟沙与泥。
今朝乘轺义阳郡,遥望桐柏明秋霓。
长台关外寻古渡,轻舠撇波如凫鹥。
𥻘𥻘白石照见底,轻风吹皱青玻璃。
连峰屈曲自回抱,一条玉带垂腰围。
南来计程三千近,经涉滹沱漳洺淇。
渡河以后惟汝颍,终类邾莒朝鲁齐。
当年神禹奠四渎,各以巨海为会归。
河伯虽欲鹊巢占,势不肯下犹相持。
壮观先后落吾手,所惜沇泲故道迷。
高兴竟驰大别顶,坐看江汉万里朝宗时。
独清安能救众浊,浪涌半挟沙与泥。
今朝乘轺义阳郡,遥望桐柏明秋霓。
长台关外寻古渡,轻舠撇波如凫鹥。
𥻘𥻘白石照见底,轻风吹皱青玻璃。
连峰屈曲自回抱,一条玉带垂腰围。
南来计程三千近,经涉滹沱漳洺淇。
渡河以后惟汝颍,终类邾莒朝鲁齐。
当年神禹奠四渎,各以巨海为会归。
河伯虽欲鹊巢占,势不肯下犹相持。
壮观先后落吾手,所惜沇泲故道迷。
高兴竟驰大别顶,坐看江汉万里朝宗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渡淮》通过对比南北两条河流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的前半部分回忆北方河流的浑浊(如黄河支流清口),用"独清安能救众浊"暗喻个人力量难以改变环境,泥沙翻滚的河流象征现实的混沌。后半部分描绘南方淮河的清澈,如"白石照见底""青玻璃",用玉带、连峰等意象展现柔美风光,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穿插历史典故:大禹治水的功绩("神禹奠四渎")、诸侯小国归附的比喻("邾莒朝鲁齐"),暗含对当下河流改道、古道迷失的惋惜。最后登高望远,以长江汉水奔流入海的壮阔画面收尾,既呼应开头的南北对比,又升华出对自然永恒、百川归海的哲思。
全诗巧妙融合游记、写景、咏史,用通俗的比喻(如鹊巢占、玻璃)让读者直观感受河流特性,通过清澈与浑浊的视觉对比,传递出对纯净自然的向往和对历史沧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