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松林道人求竹栽
人生殊臭味,不异莸与薰。岁晚期金兰,矫矫惟此君。
缅怀古招提,脩竹如云屯。道人淡无与,所居竹为群。
馀阴满窗户,肯惜为我分。他年蜗牛庐,净几横清芬。
疏疏便可意,霭霭亦足欣。千亩不足侯,万夫宁是军。
客问有何好,仰屋不必言。幽径傥可开,迟子日款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向一位叫"松林道人"的朋友讨要竹子来栽种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竹子品格的喜爱和向往简单生活的心境。
开篇用"臭味相投"的典故,说人和人之间就像臭草和香草一样有本质区别,暗示自己和道人志趣相投。快到年底时,诗人期待能与这位如金兰般的好友相聚,称赞对方像竹子一样品格高洁。
中间部分描绘道人的住所:古老的寺庙里竹子茂密如云,道人淡泊名利,整日与竹为伴。诗人厚着脸皮请求:"您竹子这么多,分我几根应该不心疼吧?"想象将来自己的小茅屋里,摆上这几竿竹子,疏疏落落的影子投在书桌上,光是闻着竹香就让人开心。
最后用夸张手法说:就算有千亩竹林也不够封侯,万竿竹子也不能当军队(其实是说竹子贵在精神价值而非数量)。要问竹子到底哪里好?诗人神秘地笑而不答,只说等幽静的小路修好了,天天等着朋友来敲门赏竹。
全诗妙在把"要竹子"这件小事写得风雅有趣,通过竹子赞美了淡泊、清高的生活态度。诗人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把不好意思开口讨要的扭捏、得到竹子后的美好想象,都写得活灵活现,让人读着读着就闻到竹叶清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