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上帆船竞发的生动画面,语言通俗却充满哲理。
前两句写景:清澈的淮河水流向天际,诗人坐在岸边,看着高大的帆船一艘接一艘驶过。这里用"水连天"的广阔画面和"后复前"的动态描写,营造出千帆竞发的壮观场景。
后两句说理:诗人观察到帆船速度有快有慢,但这完全取决于风势大小,而不是船夫们刻意争抢。这里用行船比喻人生,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客观条件("乘风"),而非主观上的争强好胜("人力爱争先")。
全诗妙在将日常所见升华为人生智慧。诗人没有说教,而是通过江面帆船的自然现象,委婉地告诉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比盲目竞争更重要。这种借景说理的手法,既形象又耐人寻味,让读者在欣赏江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为人处世的道理。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