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宾之观怀素自叙帖真迹
法书莫辨赝与真,真者一见馀风神。
吾生苦不解鉴赏,犹道此卷超凡尘。
少时曾观圣母帖,片石错比荆山珍。
风神巳乏祗骨骼,邈然陆地望天津。
囊无黄金可悬购,自笑微生常乞邻。
此卷五年凡两阅,手抚秃翁心转亲。
向来作书总孟浪,尽弃旧学从新春。
枣函藏弆人莫识,李侯知得嗟何因。
昨来借观坐展玩,始识半面俄全身。
长廊豁气或狂怒,细墨垂丝兼笑颦。
秃翁早受佛氏戒,不贪尚带痴仍嗔。
观书得诗吾获利,室有双壁非全贫。
临摸咄咄付能者,旧例乞邻缘与人。
吾生苦不解鉴赏,犹道此卷超凡尘。
少时曾观圣母帖,片石错比荆山珍。
风神巳乏祗骨骼,邈然陆地望天津。
囊无黄金可悬购,自笑微生常乞邻。
此卷五年凡两阅,手抚秃翁心转亲。
向来作书总孟浪,尽弃旧学从新春。
枣函藏弆人莫识,李侯知得嗟何因。
昨来借观坐展玩,始识半面俄全身。
长廊豁气或狂怒,细墨垂丝兼笑颦。
秃翁早受佛氏戒,不贪尚带痴仍嗔。
观书得诗吾获利,室有双壁非全贫。
临摸咄咄付能者,旧例乞邻缘与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欣赏书法家怀素《自叙帖》真迹时的感受和思考,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普通人面对艺术珍品时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
开头就很实在:作者说自己其实不太懂鉴别书法真伪,但看到这幅字时,立刻被它的神韵打动。这里用"风神"形容书法给人的整体气质,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即使不了解他的背景,也能感受到他的独特魅力。
接着作者回忆年轻时看过怀素的《圣母帖》,当时觉得像捡到宝贝一样兴奋。但现在回头看,发现那幅字只有骨架没有灵魂,就像在陆地上遥望天上的银河,可望不可即。这里用"陆地望天津"的比喻特别形象,把艺术鉴赏的遗憾感说得明明白白。
最有趣的是作者自嘲没钱买真迹,只能厚着脸皮去朋友家蹭看。说"自笑微生常乞邻",活脱脱就是我们现代人看到奢侈品买不起,只能去朋友家过眼瘾的样子。这种接地气的自嘲让整首诗特别有亲切感。
中间描写看字的过程特别生动:说长廊里看字时情绪会跟着字迹起伏,细看笔画时又能感受到书法家的喜怒哀乐。把静态的书法写出了动态的生命力,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
最后作者很幽默地说:虽然买不起真迹,但能写首诗记录感受也算赚到了,家里有两面墙(双壁)也不算太穷。这种苦中作乐的心态特别打动人,也道出了艺术欣赏的真谛——重要的不是占有,而是心灵的收获。
整首诗就像在跟朋友聊天,没有刻意卖弄学问,而是用买菜做饭般的平常话,说出了每个普通人在面对伟大艺术时那种又向往又自卑的真实心情。最难得的是,作者把这种复杂感受写得既深刻又轻松,让人读着读着就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