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射高文庄公挽辞三首 其一

群经分上下,大节凛终初。
国仰谟猷在,人传论议馀。
藏家惟古器,纳圹或奇书。
儒者哀荣极,临觞降玉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司马光为悼念高若讷(谥号文庄)而写的挽诗。全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了高若讷作为儒臣的崇高品格和身后哀荣。

首联"群经分上下,大节凛终初"说高若讷精通儒家经典(群经分上下),一生坚守节操(大节凛终初)。用"凛"字突出他严肃端正的品格。

颔联"国仰谟猷在,人传论议馀"写他的政治贡献:国家依靠他的谋略(谟猷),百姓传颂他的言论。说明他既是实干家又是思想家。

颈联"藏家惟古器,纳圹或奇书"描写他的陪葬品:家里只收藏古器,墓中或许陪葬奇书。这展现了他作为儒者的清雅品味,不慕奢华。

尾联"儒者哀荣极,临觞降玉舆"写葬礼的隆重:皇帝亲自乘车来祭奠(降玉舆),用酒杯致祭(临觞),这是儒者能得到的最高哀荣。

全诗用"群经""谟猷""古器""儒者"等典型意象,塑造出一个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传统儒臣形象。最打动人的是最后皇帝亲临祭奠的细节,既体现对逝者的尊崇,也暗示这样德才兼备的大臣实在难得。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