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门下相公从驾幸太学

圣主恢儒率旧章,首冬鸣跸下胶庠。
生师褒博趋鳣序,文武端严列雁行。
承诏敷陈商戊甲,执经环立晋袁王。
三千学者多才秀,定有同升孔子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带领文武百官视察太学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古代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活动背景:开篇就说皇帝(圣主)遵循古制推崇儒学,在初冬时节摆开仪仗来到学校(胶庠指太学)。这里的"鸣跸"指皇帝出行时清道戒严的仪仗,用这个细节突出皇家气派。

2. 现场盛况:中间四句生动描写了太学里的场景——师生们穿着宽袍大帽(褒博是宽大的衣冠)恭敬地聚集在讲堂(鳣序指讲堂),文武官员整齐列队。特别提到学者们像晋代的袁宏、王珣这些名士一样恭敬听讲,通过历史典故展现学术氛围。

3. 深层意义:最后两句升华主题,说三千学子才华横溢,将来一定能像孔子弟子那样成才。这里用"同升孔子堂"的比喻,既夸赞了太学教育成果,也暗含对皇帝重视文教的赞美。

全诗用"雁行""鳣序"等形象比喻,把严肃的皇家仪式写得生动可感。通过师生互动、古今对照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最高学府的庄严气象,以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最妙的是结尾的展望,把现场的热闹延伸到人才培养的长远意义,显得余韵悠长。

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