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其一

从来直道不辜身,得向西湖两过春。
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
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出差途中怀念杭州西湖时写的,表达了他对正直品格的坚守和对杭州生活的深情回忆。

前两句"从来直道不辜身,得向西湖两过春"是说:我一生坚持正直做人,从不后悔,很幸运能在西湖边度过两个美好的春天。这里既表现了苏轼的做人原则,又透露出对杭州的眷恋。

中间四句用典故和比喻来写自己的心境:
1. "沂上已成曾点服"借用孔子弟子曾点的典故,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闲适的生活态度。
2. "泮宫初采鲁侯芹"用古代学校采芹的典故,暗示自己刚适应新环境。
3. "休惊岁岁年年貌"劝自己不要为岁月流逝而惊慌。
4. "且对朝朝暮暮人"说不如珍惜眼前相伴的人。

最后两句"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最有意思:清明时节雨过天晴,西湖上的游船鼓乐声声,但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享乐而忘了百姓疾苦。这体现了苏轼作为地方官的责任感,在享受美景时也不忘民生。

整首诗把个人情怀与为官责任完美结合,既有对往昔的怀念,又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苏轼豁达中带着严谨的人生态度。他用日常景物和典故,自然流露出复杂而真挚的情感,读来既亲切又发人深省。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