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历史沧桑的画面,表达了人们对逝去辉煌的怀念和对仁德君主的敬仰。
前两句写景:放眼望去,楚昭王的陵墓周围满是荒坟(或说园地),当年衣冠楚楚的贵族早已不在;曾经高耸入云的城楼如今只剩断壁残垣,淹没在野草杂树中。这两句用"满目""尽""连云""荒"等词,强烈对比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让人感受到时间无情的冲刷。
后两句抒情:尽管楚国的辉煌已成过往,但百姓依然铭记昭王的仁政,用最朴素的方式——一间茅屋来祭奠他。这里"犹有"二字特别动人,说明真正的仁德能超越时间,简陋的茅屋反而比豪华的陵墓更能体现民心所向。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在于:它告诉我们,真正值得怀念的不是权力与富贵,而是为民造福的德行。即使时过境迁、万物变迁,人民对善政的感恩会代代相传,这种精神纪念比任何宏伟建筑都更持久。就像今天我们看到某些历史遗迹时,真正让我们驻足的不是砖石本身,而是其中承载的精神价值。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