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鹰送罗缉熙南归
大鹰狰狞爪决石,侧目高堂睨秋碧。
小鹰倔㐲俯且窥,威而不扬岂其雌。
雌雄起㐲各异态,意气相看出尘壒。
独立羞将众羽群,高飞怕有浮云碍。
山寒木落天始风,日色惨淡川原空。
人间狐兔自有地,慎勿反击伤鹓鸿。
画图彷佛是谁作,宛似悬韝臂间落。
高堂匹练长风生,万里炎荒尽幽朔。
我生奇气空嶙峋,挥毫对此不无神。
送渠羽翼朝天去,亦是云霄得意人。
小鹰倔㐲俯且窥,威而不扬岂其雌。
雌雄起㐲各异态,意气相看出尘壒。
独立羞将众羽群,高飞怕有浮云碍。
山寒木落天始风,日色惨淡川原空。
人间狐兔自有地,慎勿反击伤鹓鸿。
画图彷佛是谁作,宛似悬韝臂间落。
高堂匹练长风生,万里炎荒尽幽朔。
我生奇气空嶙峋,挥毫对此不无神。
送渠羽翼朝天去,亦是云霄得意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鹰图,借鹰喻人,表达了对友人罗缉熙南归的勉励和期许。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鹰的姿态描写(前六句)
诗人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两只鹰的不同神态:大鹰爪子深深抓进石头,眼神锐利地斜睨着秋日天空;小鹰则半俯身窥探,虽不张扬却暗藏威严。通过对比两只鹰的雄雌不同姿态,展现了它们超凡脱俗的气质。
2. 鹰的品格象征(中间六句)
描写鹰独立不群的性格:不屑与凡鸟为伍,又担心高飞时被浮云阻碍。接着笔锋一转,描绘萧瑟的秋冬景象(落叶、寒风、暗淡的日光),提醒鹰(实指友人):人间自有狐兔(小人)的生存空间,但不要因此误伤鹓鸿(贤良之士)。
3. 画作与现实的交融(随后四句)
诗人从画作联想到现实,赞叹画中鹰栩栩如生,仿佛就要从猎人臂套上飞落。画中的白绢(匹练)似乎能掀起长风,让南方炎热之地也变得像北方般清凉高远。
4. 借鹰抒怀(最后四句)
诗人由鹰联想到自身:虽然自己胸怀奇志却不得施展,但面对这幅鹰画仍不禁精神振奋。最后点明送别主题:祝愿友人如展翅高飞的雄鹰,成为翱翔云端的得意之人。
全诗通过"鹰"这一意象,既赞美了友人超然不群的品格,又委婉提醒他处世之道,更寄托了对他前程的美好祝愿。诗人将画中之鹰、自然之鹰与人生际遇巧妙融合,展现出豪迈中见细腻的艺术特色。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