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妃袝庙挽二首

帝位重明久,王仪一品尊。
诏更神主号,义诎母慈恩。
老柏遗萧寺,新陵袝濮园。
千年嵩洛气,长发在元孙。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皇家葬礼的场面,核心在"亲情让位于礼法"的无奈。

前四句用大白话说:皇帝坐稳江山很久了,葬礼要按最高规格办。虽然改了神主牌位称号(暗示死者身份特殊),但终究要让母亲的恩情屈从于礼制规矩。这里藏着个矛盾——死者可能是皇帝生母,但按礼法不能公开以母亲身份下葬。

后四句像镜头切换:老柏树还留在旧寺庙(暗示曾经的母子时光),新陵墓却要按规矩葬入皇家陵区。最后两句突然拉远镜头——嵩山洛水孕育的帝王之气,终将在后代身上延续。表面歌颂王朝长盛,实则用"元孙(玄孙)"这个时间概念,悄悄消解了当下的哀伤。

全诗最打动人处在于:皇家仪仗越华丽,越反衬出"不能好好送别母亲"的隐痛。诗人把制度与情感的撕扯,藏在了庄严的葬礼描写背后,就像看见一个穿着龙袍的人偷偷抹眼泪。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