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杭郡太守李端甫一首
孔学纷以湮,吏道鲜清朗。
群生冀休和,符守待仁长。
李子建南麾,鲁风振遐响。
廉躬若置水,恺德展苇杖。
为邦曰伊始,沾露巳云广。
黄凤当集多,张麦行岐两。
鄙予卧中林,善治夙希想。
逢此芟草末,意属钦明上。
缔交即衿悦,抒论每心赏。
蕴协欬若兰,中孚道胥奖。
圣理诚坦阶,王政故反掌。
愿言崇久要,鸿化在瞻仰。
群生冀休和,符守待仁长。
李子建南麾,鲁风振遐响。
廉躬若置水,恺德展苇杖。
为邦曰伊始,沾露巳云广。
黄凤当集多,张麦行岐两。
鄙予卧中林,善治夙希想。
逢此芟草末,意属钦明上。
缔交即衿悦,抒论每心赏。
蕴协欬若兰,中孚道胥奖。
圣理诚坦阶,王政故反掌。
愿言崇久要,鸿化在瞻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杭州太守李端甫的赠诗,主要表达了对李端甫为官清廉、仁政爱民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部分(前四句):
诗人先感叹当时社会现状:孔子的学说被埋没,官场风气浑浊不清。老百姓都渴望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需要像李端甫这样仁德的长官来治理。
2. 中间部分("李子建南麾"到"张麦行岐两"):
这是全诗的核心,具体赞美李端甫的政绩。说他到南方任职后,带来了鲁地(孔子故乡)的优良风气。为官清廉如水,施行仁政就像用柔软的芦苇做刑杖(比喻刑罚宽厚)。刚开始治理就广施恩泽,让当地出现黄凤聚集(祥瑞之兆)、麦穗分叉(丰收景象)的好兆头。
3. 最后部分("鄙予卧中林"到最后):
诗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说自己虽然隐居山林,但一直向往善治。看到李端甫铲除弊政,更敬佩他的贤明。两人志趣相投,交谈甚欢。最后升华主题:只要遵循圣人之道,实现良好政治其实很容易,希望李端甫能坚持初心,成为众人敬仰的典范。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
- 用"廉躬若置水"形容清廉,生动形象
- "恺德展苇杖"用柔软的芦苇比喻宽厚仁政,很有创意
- 通过"黄凤"、"张麦"等祥瑞意象,侧面烘托政绩
- 最后将治国比作"坦阶"(平坦的台阶)和"反掌"(翻手掌一样容易),强调遵循正道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是首典型的赠友言志诗,既赞美了友人的政绩,也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语言优美,比喻生动,展现了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黄省曾
(1490—1540)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