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杖篇
文端(揆公谥)远寄七尺藤,瘦筋入骨坚棱棱。
林翁近贻一寻竹,肌理年深滑如玉。
红椒所赠材稍悭,称意亦复轻而圜。
初白庵中幽独叟,叟一杖三成四友。
平生游好凡几辈,及此衰迟谁耐久。
自从得三杖,重结物外缘。
导前行徐徐,顾影来翩翩。
不伤世尊面,不倚洪崖肩。
不化葛陂龙,不参八棒十三禅。
入我左右手,不计于国于乡年。
有时课农桑,卓立古路边。
有时问酒家,高挂阮修钱。
有时步檐看牛斗,有时曳向柴荆前。
有时登临试脚力,扶持直上青山颠。
有时用其一,更番出入循环然。
有时一不用,舍则藏耳非弃捐。
人皆嫌我懒,尔乃周旋护其短。
人皆嗤我迂,尔胡步步趋亦趋。
杖兮杖兮,尔之三身兮本一身(释典以法报应为三身),自天作合兮非无因。
吾方爱尔如弟昆兮,亲尔如子孙。
何有乎管鲍兮,何有乎雷陈。
彼四海九州之人兮,又何劳履我即而过我门(同年皆四海九州之人语本昌黎)。
林翁近贻一寻竹,肌理年深滑如玉。
红椒所赠材稍悭,称意亦复轻而圜。
初白庵中幽独叟,叟一杖三成四友。
平生游好凡几辈,及此衰迟谁耐久。
自从得三杖,重结物外缘。
导前行徐徐,顾影来翩翩。
不伤世尊面,不倚洪崖肩。
不化葛陂龙,不参八棒十三禅。
入我左右手,不计于国于乡年。
有时课农桑,卓立古路边。
有时问酒家,高挂阮修钱。
有时步檐看牛斗,有时曳向柴荆前。
有时登临试脚力,扶持直上青山颠。
有时用其一,更番出入循环然。
有时一不用,舍则藏耳非弃捐。
人皆嫌我懒,尔乃周旋护其短。
人皆嗤我迂,尔胡步步趋亦趋。
杖兮杖兮,尔之三身兮本一身(释典以法报应为三身),自天作合兮非无因。
吾方爱尔如弟昆兮,亲尔如子孙。
何有乎管鲍兮,何有乎雷陈。
彼四海九州之人兮,又何劳履我即而过我门(同年皆四海九州之人语本昌黎)。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老人和三条拐杖的故事,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人与物品之间的深厚情感。
核心内容:
1. 三条拐杖的来历
- 第一条是文端公送的七尺藤杖,又瘦又硬(像骨头一样结实)
- 第二条是林翁送的竹杖,用得久了表面像玉一样光滑
- 第三条是红椒送的短木杖,虽然小但用着很顺手
2. 拐杖成了老伙伴
老人把三条拐杖比作四个好朋友(三条杖加自己),说年轻时交的朋友很多,但老了才发现这些不会说话的拐杖最靠得住。
3. 拐杖的万能用法
老人详细描述了拐杖的日常用途:
- 当农活支架(站在田边)
- 当酒钱挂钩(像古人阮修那样挂钱袋)
- 看星星时的支撑
- 爬山时的助力
有时用一根,有时换着用,不用时就收好——像对待活人一样珍惜它们。
4. 拐杖懂主人
别人嫌老人懒,拐杖却包容他;别人笑他古板,拐杖却乖乖配合。老人把拐杖比作亲兄弟、亲孙子,说这种感情比历史上著名的友情(管仲鲍叔牙、雷义陈重)更纯粹。
特别之处:
- 把普通物品写得有灵性,说三条拐杖其实是"三位一体"的存在(借用佛教"法身、报身、应身"的概念)
- 结尾调侃说:有了拐杖陪伴,根本不需要别人登门拜访(反用韩愈诗句,显得幽默)
现代人也能懂的共鸣点:
这首诗其实在说: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比如手机、保温杯),用久了会产生亲人般的依赖感。老人通过拐杖告诉我们:真正的陪伴不在于热闹,而在于那些默默适应你生活习惯的存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