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雪歌
一冬晴明人不厌,腊月雪飞尤所喜。
从古农占重三白,来年有秋预可拟。
昨夜长风广莫来,号空卷地初停雷。
斯须漫漫撒玉屑,千树万树梅花开。
大地平铺皆一色,光辉未数琼瑶白。
四山苍翠不可寻,但见凌空耸银壁。
凭高四顾真奇观,日上扶桑朝不寒。
昔人劳农享腊惟此时,更说来年丰有期。
村村腰鼓聚宴饮,庶几时平今见之。
嗟予菲德临九五,燮理功能寄丞辅。
举觞相乐拜天庥,永念皇天与皇祖。
从古农占重三白,来年有秋预可拟。
昨夜长风广莫来,号空卷地初停雷。
斯须漫漫撒玉屑,千树万树梅花开。
大地平铺皆一色,光辉未数琼瑶白。
四山苍翠不可寻,但见凌空耸银壁。
凭高四顾真奇观,日上扶桑朝不寒。
昔人劳农享腊惟此时,更说来年丰有期。
村村腰鼓聚宴饮,庶几时平今见之。
嗟予菲德临九五,燮理功能寄丞辅。
举觞相乐拜天庥,永念皇天与皇祖。
现代解析
这首《喜雪歌》描绘了一场腊月飞雪带来的喜悦,以及人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全诗语言生动,充满画面感,核心主题可以概括为:瑞雪兆丰年,太平盛世下的感恩与欢庆。
第一部分:雪景之美(开头到"但见凌空耸银壁")
诗人用通俗的比喻描写雪景:冬日的晴空让人舒心,而腊月飞雪更令人欢喜。古人认为"三白"(多次降雪)预示丰收,这场雪让人们对来年充满期待。夜间北风呼啸如雷,转眼间雪花像玉屑般洒落,千树万树如同盛开的梅花。大地银装素裹,连美玉都比不上这份洁白,远处的青山被雪掩盖,只看见高耸的银色"墙壁"。
第二部分:人间欢庆("凭高四顾真奇观"到结尾)
雪后初晴的奇观让人忘却寒冷,诗人联想到古人在此时犒劳农人、庆祝腊月的传统。村民们敲锣打鼓聚餐饮酒,这样的太平景象如今得以重现。最后诗人以统治者身份自谦,表示要感谢上天和祖先的庇佑,与臣民举杯共庆。
诗歌亮点:
1. 动态雪景:用"长风号空""玉屑撒落"等动词让雪景活起来,比静态描写更有感染力。
2. 双重喜悦:既写雪本身的美(视觉享受),更强调雪象征的意义(对丰收的期盼)。
3. 古今呼应:通过"昔人劳农""今见之"的对比,体现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
4. 统治者视角:结尾的感恩不同于普通百姓的欢乐,增添了家国天下的层次感。
全诗就像一组镜头:先特写飞舞的雪花,再拉远展现银色世界,最后镜头转向欢庆的人群,最终定格在举杯感恩的画面。这种由自然到人文的过渡,让普通的雪景承载了更深厚的社会意义。
朱瞻基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在位期间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