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岁三月为溧阳校官上府经乌刹桥和陶渊明
一日不见山,胸次尘土积。
老来志益壮,清游等畴昔。
锺山草堂古,每恨身微翮。
况是佳丽地,牛马风不隔。
遑遑问征路,冉冉供吏役。
渊明田可秫,肯为五斗易。
石桥跨淮水,岐路由此析。
俗驾何时回,为尔谢松菊。
老来志益壮,清游等畴昔。
锺山草堂古,每恨身微翮。
况是佳丽地,牛马风不隔。
遑遑问征路,冉冉供吏役。
渊明田可秫,肯为五斗易。
石桥跨淮水,岐路由此析。
俗驾何时回,为尔谢松菊。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溧阳当校官时路过乌刹桥的所见所感,核心表达了两种矛盾心情:一方面渴望归隐山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生计奔波。
前四句用直白的对比道出心声:一天不见青山,心里就像积满灰尘。年纪越大,游山玩水的兴致反而更浓。这里"清游等畴昔"是说现在和年轻时一样爱游玩,但"锺山草堂古"笔锋一转,想到自己像小鸟飞不高,暗示官职卑微的无奈。
中间六句写现实困境: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当小官,整日忙忙碌碌应付差事,像被风吹散的牛马。这里用"渊明田可秫"巧妙对比——陶渊明能为五斗米折腰,自己却做不到完全归隐,显示内心的挣扎。
最后四句借景抒情:站在石桥分岔路口,看着淮水奔流,自问何时能摆脱俗务,回到松菊相伴的隐居生活。"俗驾"指官场生活,"谢松菊"是向隐居生活致歉的拟人写法,特别生动。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尘土积"形容烦闷,用"微翮"比喻官职低微,意象鲜活
2. 通过陶渊明的典故,既表达仰慕又显示现实差距
3. 结尾的岔路意象,巧妙呼应人生选择的困境
4. 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中年人为生活所迫的无奈和对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