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时,诗人独自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和故人的心情。
诗的开头说诗人长期寄居在湓城(今江西九江),感觉时光飞逝。他遥想杭州孤山那片仙境般的景色,觉得那里仿佛自成一个天地。这里用"仙苑"形容孤山,说明在他心中那是非常美好的地方。
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诗人想象着孤山的梅林,觉得那里还留着往昔文人吟诗作赋的灵魂;那些古老的柏树虽然枝干苍劲,却依然保存着古朴的韵味。清明节这天,他作为独在异乡的游子,特别想去祭扫先人的坟墓,而此刻的孤山应该正敞开大门迎接祭扫的人们。
最后两句形成对比:诗人现在所在的江西,不像杭州西湖边那样,到处都有人举杯畅饮、欢度春光。这里透露出诗人对杭州的怀念,也暗示他在异乡的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在和回忆中的场景,表达了清明节时游子思乡的愁绪。诗人用"梅林"、"陈柏"这些孤山的标志性景物,唤起了对往昔的回忆,而"独客"与"处处酬春"的对比,更突出了他此刻的寂寞。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