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与乡村老农相遇并同行的温馨场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质朴美和人际关系的纯粹。
前四句是生动的画面描写:背着农具的白发老农热情地邀诗人同行,两人绕着村庄散步。清晨烧荒的火光映红远山,傍晚砍树的回声在深谷回荡。这些画面充满烟火气,用"烧畬""伐树"等农事活动,勾勒出勤劳的乡村生活图景。
后四句转向情感抒发:看到鸥鸟自在飞翔,诗人感慨人与自然的和谐;想到某些亲友一旦得势就翻脸不认人,又感到心寒。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反思:虽然自己坚守正直之道,但发现民间其实有许多像老农这样未被赏识的贤者,这让他感到震撼。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自然界的真诚与官场的虚伪对立,将老农的淳朴与得势亲友的势利对照。最打动人的是结尾的"在野无贤心自惊",打破了"民间无贤人"的偏见,表达了诗人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意。语言平实如话,就像老农的笑容一样真挚自然。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