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镗秀才著六经解以长句书其后
河图三画已剩却,尧典万言犹欠著。
向来潜圣天何言,六经非渠一手作。
杏花坛下拨不开,天公更遣麒麟催。
乾坤造化登青竹,洙泗光芒付绿苔。
堂上书生真苦相,蠹简嚼穿浑不放。
屋上架屋更屋上,后千万年作何样。
华元夜登子反床,华镗晨趋孔子堂。
当时浪说析骸骨,今日覃思彫肺肠。
华君将身博冻馁,毛颖可怜彼何罪。
君不见老农驱牛耕垄头,稻云割尽牛亦休。
毛颖为君秃尽发,问君何时放渠歇。
短檠青灯明复灭。
向来潜圣天何言,六经非渠一手作。
杏花坛下拨不开,天公更遣麒麟催。
乾坤造化登青竹,洙泗光芒付绿苔。
堂上书生真苦相,蠹简嚼穿浑不放。
屋上架屋更屋上,后千万年作何样。
华元夜登子反床,华镗晨趋孔子堂。
当时浪说析骸骨,今日覃思彫肺肠。
华君将身博冻馁,毛颖可怜彼何罪。
君不见老农驱牛耕垄头,稻云割尽牛亦休。
毛颖为君秃尽发,问君何时放渠歇。
短檠青灯明复灭。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夸张的手法,讽刺了那些死啃书本、脱离实际的读书人,同时表达了对真正学问的思考。
开头用神话传说做对比:古代河图洛书只有简单符号,《尧典》这样的典籍也写不完天下道理,说明真正的智慧不是靠堆砌文字。接着用"杏花坛拨不开"的生动比喻,说这些书呆子像陷在烂泥里拔不出腿,连上天都看不下去了,派麒麟(祥瑞)来催他们清醒点。
中间部分更犀利:这些书生把竹简(古书)都啃穿了还不放手,就像在房子上不停地加盖房子——讽刺他们只会重复前人,没有创新。提到历史人物华元夜访敌营的故事,对比现在书生们只会空谈"析骸骨"(钻牛角尖),真正该思考的却是如何"雕肺肠"(提升思想境界)。
后段用两个生动比喻:
1. 像老农用牛耕田,稻子收完了牛就能休息,而书生的笔(毛颖)却写到秃头都没法休息——讽刺无效努力。
2. 华镗(诗中书生)为了学问冻饿交加,但那只笔又有什么错呢?暗示方向错了再努力也白费。
最后"短檠青灯明复灭"的画面,留下深刻余味:书生的油灯忽明忽暗,既像他们摇摆不定的思想,也暗示这种学习方式终将熄灭。全诗用生活化比喻和夸张对比,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要接地气、重思考,而不是做书本的奴隶。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