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石塔寺烹茶

唐来木兰寺,遗迹今未灭。
僧钟嘲饭后,语出饥客舌。
今公食方丈,玉茗摅噫噎。
当年卧江湖,不泣逐臣玦。
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
轻尘散罗曲,乱乳发瓯雪。
佳辰杂兰艾,共吊楚累洁。
老谦三昧手,心得非口诀。
谁知此间妙,我欲希超绝。
持誇淮北士,汤饼供朝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对苏轼(苏翰林)的唱和之作,借扬州石塔寺饮茶的情景,表达对苏轼人格的敬仰和处世态度的共鸣。

核心解读: 1. 以茶喻人 诗中用茶的特质比喻苏轼的品格——"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是说好茶经得起沸水冲泡仍保持本味,暗指苏轼虽遭贬谪("逐臣")仍坚守节操,像茶一样不改其性。

2. 今昔对比 前四句用典故(唐代木兰寺僧人嘲笑饥民)反衬当下:苏轼在寺庙烹茶,茶香("玉茗")驱散了胸中郁结("噫噎"),显示他超然的心态。当年被贬时("卧江湖")也不像屈原("楚累")那样悲愤,而是豁达从容。

3. 茶艺之美 "轻尘散罗曲"四句生动描写点茶场景:茶末如轻尘飘散,击拂时泛起雪白乳花(宋代点茶特色)。将茶与兰草、艾草等香草并列,暗示饮茶如祭祀般高雅,寄托对高洁品格的追慕。

4. 致敬与自勉 最后六句说苏轼的茶道境界("三昧手")源于心境而非技巧,自己虽向往这种超脱("希超绝"),但只能先以普通茶汤("汤饼")自饮,谦逊中带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现代启示: 诗人通过饮茶这件小事,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精神坚守——不抱怨命运,在平凡事物(如茶)中发现美感,用淡泊化解苦难。这种"茶味人生"的智慧,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