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二月底(晦日指月末)于办公小楼上看桃花时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透露出公务繁忙中的片刻闲适,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首联提到铜仁剿匪的军报应该快到了(但还没确切消息),播州(今贵州)的春雨下个不停。这两句看似在说公务和天气,实则暗含对前线战事的牵挂。接着用对比手法描写环境:山城总是阴沉沉的,但窗边的桃花却开得灿烂,连夜晚都被照亮。这里用"暗"与"明"的强烈反差,暗示战事阴云与自然生机的并存。
后四句抒情:作者说虽然公务繁忙(精舍指办公场所),但也不耽误督促学子读书;自己虽是个小官(粗官是自谦),却愿意与人讨论军事。最后两句最妙——点着大红蜡烛本应处理公务,他却偷闲上楼独酌赏花。这里"如椽红烛"(像房梁那么粗的蜡烛)的夸张描写,反衬出他放下公务享受春光的难得惬意。
全诗精髓在于展现古代文人"忙里偷闲"的生活智慧:既有"谈兵课士"的责任担当,又有"夜赏桃花"的闲情逸致。最动人的是结尾那个独酌画面——烛火通明的办公楼里,有人悄悄溜到楼上,就着桃花喝闷酒,把战报、春雨、公务都暂时抛在脑后。这种在沉重公务中捕捉片刻诗意的能力,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特魅力。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