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垄道中晓发作(甲寅)
旅夜不成眠,棂风吹败纸。
驾言向中途,町蹊随迤逦。
孤月憩岩巅,遥山潜雾里。
村鸡听三号,舆夫行五里。
曙色犹朦胧,道旁暂休止。
星影辨前林,滩声知近水。
临流掬月光,一漱凉侵齿。
欲下舆舆眠,吟情时复起。
驾言向中途,町蹊随迤逦。
孤月憩岩巅,遥山潜雾里。
村鸡听三号,舆夫行五里。
曙色犹朦胧,道旁暂休止。
星影辨前林,滩声知近水。
临流掬月光,一漱凉侵齿。
欲下舆舆眠,吟情时复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夜半赶路的所见所感,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晨行画卷。
开篇写旅人失眠的夜晚,纸窗被风吹得哗哗响,暗示着漂泊的孤寂。天没亮就出发,沿着蜿蜒的田埂小路行走,这时月亮像疲倦的旅人般停在山顶,远山藏在晨雾中,营造出朦胧静谧的氛围。
"村鸡听三号"这个细节特别生动,鸡叫三遍说明天快亮了,但抬轿的工人已经走了五里路,可见动身之早。天亮前的微光中,队伍在路边稍作休息。这时能看清树林上空的残星,听到附近溪流的水声,说明环境十分安静。
最有趣的是"临流掬月光"这句:旅人捧起溪水,水里晃动的月光仿佛被他喝进了嘴里,凉意从牙齿直透心底。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把月光写得可触可感。最后他想躺下睡觉,但沿途的景色又不断激发他的诗兴。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深夜到黎明,从山雾到溪流,既有赶路的辛苦,又有发现美景的欣喜。诗人用"月光漱口"这样新奇的比喻,让寻常的旅途变得充满诗意,展现出古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