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游历时的奇特体验,通过生动的自然现象和感官冲击,展现了冬日瀑布的壮美与神秘。
第一句用"深冬雷未蛰"制造矛盾感——冬天本该安静的雷声(暗指瀑布轰鸣)却像没冬眠一样震耳欲聋,接着"雨雹半空飞"形容瀑布水花四溅如同冰雹乱飞的场景,让人直观感受到瀑布的狂暴力量。
第二联写身体感受:站久了会产生幻觉(怪生眼),回头发现太阳都换了颜色(日变晖)。这种超现实的体验,既说明瀑布水雾弥漫的光影效果,也暗示人被自然奇观震撼到恍惚的状态。
第三联用对比手法:周围万棵松树在瀑布声中"沉默"(反衬瀑布巨响),而瀑布像一条巨龙的鬃毛(尺蜴鬣)般威风凛凛。把瀑布比作发威的巨龙,既符合"大龙湫"的名字,又赋予自然景观神话色彩。
最后两句借僧人之口点出深意:这里水土丰沛(分汉阔指溪流宽广),所以永不干旱。表面说地理环境,实则暗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如此磅礴的瀑布,正是大地生生不息的象征。
全诗妙在将听觉(雷声、松寂)、视觉(飞雹、变晖)、触觉(水雾扑面的寒意)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最精彩的是把瀑布写得既狂暴(如雷似雹),又神圣(龙威显灵),最后归于滋养生命的温柔(无早饥),展现了中国山水诗中"雄奇与灵秀并存"的独特审美。
薛嵎
(1212—?)温州永嘉人,字仲止,一字宾日。理宗宝祐四年进士。官长溪簿。诗宗永嘉一派。有《云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