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重登大屯山的所见所感,充满自然野趣和闲适意境。
开头写诗人穿着登山木屐寻幽探胜却不觉得累,多次在傍晚向东边高地眺望。这里"蜡屐"指涂蜡防水的木屐,暗示准备充分;"未觉劳"体现登山时的轻松愉悦。
中间四句生动展现山间景致:悬崖上凿石修建的栈道盘绕如云,断涧处架设的木槽引水而流。这两句通过"云栈""木槽"的意象,既写出山势险峻,又体现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接着镜头转向远处:林外夕阳下传来牧童归家的笛声,山间空灵的翠色仿佛落在诗人的衣袍上。"归牧笛"和"落吟袍"的描写,将视觉与听觉交融,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
结尾写归途欣赏溪边村落景色,松林风声像傍晚的海涛声。"谡谡"形容风声,与"晚涛"的比喻相呼应,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这自然交响曲。
全诗以"登山-观景-归途"为线索,通过栈道、断涧、夕阳、牧笛、松风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山居晚景图。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自得的心境,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