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范硕夫题景福僧开窗韵

昨日土墙当面立,今朝竹牖向阳开。
此心若道(考异:一作谓)无通塞,明暗何缘有去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活中一个简单的场景变化,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前两句写实景:昨天还是一堵土墙挡在面前,今天却变成了透光的竹窗。就像我们生活中突然想通某个难题,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

后两句讲哲理:人心本来没有"通"或"塞"的分别(通塞指明白或困惑),就像光明与黑暗其实都是暂时的状态。作者用"明暗来去"这个自然现象作比喻,说明烦恼和开悟都是暂时的,关键要保持平常心。

全诗妙在把建筑改造的小事,升华到人生境界的思考。土墙变竹窗的改造,暗喻人心从闭塞到通达的转变。最后提醒我们:不要执着于"想通"或"想不通"的状态,就像不必在意白天黑夜的交替,保持自然心态最重要。

这种从小见大、由实入虚的写法,让普通的生活场景有了禅意,读来既亲切又有回味。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