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薛包

所惧子不孝,何愁父失慈。
涕流分出日,天定感还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讲了一个关于孝道与亲情的温暖故事。

前两句"所惧子不孝,何愁父失慈"像是父子间的对话:儿子最怕自己不够孝顺,而父亲从不担心自己会失去慈爱之心。这里用对比手法,既表现了儿子的自责心理,又体现了父亲无条件的爱。

后两句"涕流分出日,天定感还时"描绘了一个动人场景:分开时两人都流泪不舍("涕流分出日"),但命运让他们的感情最终得到回报("天定感还时")。"天定"二字暗示亲情是命中注定的纽带,即使暂时分开,最终也会因相互感应而重聚。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展现了亲情中最朴实的真理:父母的爱从不计较回报,而子女的孝心常怀愧疚。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就像自然规律一样不可阻挡。诗人用"流泪"和"感应"这样具象的描写,让抽象的孝道变得可感可触,让读者看到:真正的亲情,是连上天都会为之动容的。

林同

(?—1276)宋福州福清人,字子真,号空斋处士。林公遇子。深于诗。以世泽授官,弃不仕。元兵至福州,福建招抚使刘仝子即其家置忠义局,招募义兵。元兵至城下,仝子遁,同啮指血书壁,誓守忠义,寻被执,不屈而死。有《孝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