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兵弃地纪事

芒芒赤县州,六合拱神京。
蛮夷归鞭笞,殷武善徂征。
维时士用命,拘原尽力争。
自从宣宗季,恬嬉为敌轻。
乙酉胜法兰,弃藩与行成。
是以朝鲜事,倭人首败盟。
今皇奋威怒,志在吞鲵鲸。
谁知势决裂,到处无坚城。
一退鸭绿江,遂丧凤凰营。
辽东与山东,岛屿任纵横。
岂无金汤隘,尚有铁甲兵。
汪、黄主枢省,陵寝迫震惊。
积弱已不振,一蹶何时兴!
我思所由来,兵将不同诚。
济危无韩、岳,上下久离情。
暌隔致蛊否,未有不分崩。
可恨行阵士,赴战各贪生!
阃内谋不施,阃外士无能。
四郊多垒日,孰为奋请缨!
将相今何用,气象空峥嵘!
入辕开府坐,出门除道行。
临民事赫奕,遇敌屏息声。
坐谈抒奇略,议和以为名。
蹙地日千里,不知辱与荣。
我欲哭秦师,葬汝白起坑。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痛斥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描绘了一幅国家衰败、军队溃散的悲惨画面。

开篇先回忆历史上中华帝国的强盛时期("蛮夷归鞭笞"),但笔锋一转,指出从道光皇帝(宣宗)后期开始,朝廷沉迷享乐,导致国防废弛。举了两个典型败仗:1885年中法战争虽然取胜却放弃越南("弃藩"),1894年甲午战争被日本打得溃不成军。

接着用"一退鸭绿江"等具体战例,生动展现清军节节败退的惨状。诗人愤怒指出:不是没有坚固防线("金汤隘")和先进武器("铁甲兵"),而是将领贪生怕死("赴战各贪生"),官员只会空谈("坐谈抒奇略"),实际都在忙着求和("议和以为名")。

最后用"白起坑"这个典故(秦将白起活埋四十万赵军)表达愤慨:与其让这些无能的将领继续祸国,不如把他们像战俘一样活埋。全诗充满悲愤,既痛心国家衰败,更痛恨统治者的昏庸误国,堪称晚清败局的真实写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