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南城县麻姑山

似前如却玉堆堆,薄带轻烟翠好裁。斜倚兔钩孤影伴,
校低仙掌一头来。盘疑虎伏形难写,展认龙拏势未回。
惊讶昔人曾羽化,此中争不接瑶台。
诗手难题画手惭,浅青浓碧叠东南。尘愁世界忙心在,
霞伴神仙稳梦酣。雨涕自悲看雪鬓,星冠无计整云篸.
家风负荷须名宦,可惜千峰绿似蓝。
差烟危碧半斜晖,何代仙人此羽飞。高袖镇长寒柏暗,
古祠时复彩云归。红尘鞭马颜将换,碧落骖鸾意有违。
声利系身家系念,今生辜负六铢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城县麻姑山的奇幻景色,同时抒发了对仙境的向往与世俗牵绊的矛盾心情。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奇幻山景的刻画(前八句)
诗人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描写麻姑山:像白玉堆砌又似有若无,披着轻烟般的翠绿外衣。山峰如弯钩斜挂,又似仙人手掌低垂。山势时而像盘踞的猛虎难以描摹,时而如飞龙腾空气势非凡。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座云雾缭绕、形态多变的神奇仙山。

2. 仙境与现实的对比(中间八句)
诗人感叹这样的仙山本该连接天宫瑶台,却让画家诗人都难以表现其神韵。用"尘愁世界"与"霞伴神仙"的鲜明对比,表达了对逍遥仙境的渴望。但看着自己斑白的鬓发和无法整理的道冠,又意识到身为官宦子弟的家庭责任,只能在千峰翠色中留下遗憾。

3. 求仙不得的怅惘(最后八句)
诗中提到不知何代仙人在此飞升,如今只见古柏森森、彩云缭绕。诗人感到自己虽向往乘鸾飞升,却被功名利禄和家庭责任束缚。"鞭马"(奔波仕途)与"骖鸾"(驾凤成仙)的冲突,最终以"辜负六铢衣"(道教仙服)的叹息作结,流露出对超脱尘世而不得的无奈。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
- 用虎伏龙拏等动态比喻,把静止的山写得气势磅礴
- 通过"尘愁世界"与"霞伴神仙"的强烈反差,展现内心挣扎
- 结尾"声利系身家系念"道出了古今文人共同的困境:向往自由却难舍世俗

这种对仙境的浪漫想象与现实的清醒认知,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张力,让读者既能享受山水之美,又能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