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和阗玉

玉陇宛其玉,珍贤讵此珍。摅诚底方物,慎德幸咸宾。

却纳非柔远,分颁庸展亲。葆光验垂草,瑞色现浮筠。

如琢良工命,匪求给事巡。设将拟尧掷,仍觉愧先民。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和阗玉为引子,通过咏物表达了对品德、治国和传统的思考。以下是逐句解析:

1. "玉陇宛其玉,珍贤讵此珍" 开篇说和阗(今和田)产的美玉确实珍贵,但真正的"珍宝"难道只是这些玉石吗?暗示人才和美德比玉石更可贵。

2. "摅诚底方物,慎德幸咸宾" 真诚待人才能获得四方敬重,谨慎修德才能让天下归心。强调治国要靠诚信和德行,而非武力。

3. "却纳非柔远,分颁庸展亲" 拒绝进贡的玉石并非不重视边疆,分发赏赐也只是表面示好。批评了用物质手段维系关系的肤浅做法。

4. "葆光验垂草,瑞色现浮筠" 玉的光泽像草叶上的露珠般纯净,纹路如竹皮般莹润。用自然意象赞美玉的天然之美,暗喻人应保持本真。

5. "如琢良工命,匪求给事巡" 玉石需要良工雕琢,但治国不能只靠苛求下属办事。比喻人才需要培养,而非简单驱使。

6. "设将拟尧掷,仍觉愧先民" 即使像尧舜那样贤明(传说尧曾赠玉示德政),仍觉得愧对先人。表达了对传统美德的敬畏和自省。

核心思想: 表面写玉,实则借玉谈人。诗人认为: - 真正的珍宝是人的品德而非实物 - 治国需以德服人而非物质笼络 - 对传统的继承要怀有谦卑之心

全诗通过"玉"的意象层层递进,从具体物件升华到对政治、道德的思考,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治世的向往。语言上善用比喻(如露珠、竹皮形容玉质),将抽象道理具象化,容易引发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