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逍遥楼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逍遥楼上眺望远方、思念家乡的场景,语言简单却情感深厚。

前两句写景:诗人站在高楼远望,眼前是蜿蜒的绿水,远处是朦胧的云雾。这里的"逍遥楼"名字虽潇洒,实际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逍遥——他正被乡愁困扰。"绿水泓澄"与"云雾"形成明暗对比,就像他既清晰又迷茫的思乡情绪。

后两句抒情:诗人想到衡阳(传说大雁南飞至此)离此有两千里之遥,连大雁都无法帮自己捎信回家。"雁足系书"是用典(汉代苏武借雁传书的故事),但诗人说"无因",更突出现实的无奈。北去的方向暗示家乡在北方,而自己却滞留南方。

全诗妙在将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高楼视野开阔反而更显孤独,绿水云雾的美景更添愁绪,连传说中能传信的雁都无能为力,把游子有家难回的痛苦写得含蓄又深刻。就像现代人身在异乡,即使有手机通讯,仍会对着远方发呆一样,这种乡愁是穿越时空的共鸣。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