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向倅韵

误身利名场,无异一釜甑。
置之水炎间,谬以力取胜。
人生具天则,发见亦有证。
如水行地中,投隙即流迸。
但恐人欲纵,勃若一民横。
志师傥自强,万虑当退听。
谁能学禅伯,绝物以求定。
吾闻至人言,当识动中静。
万变不可齐,一念终难正。
口耳固在我,视听复谁令。
须从事上学,宁有物外性。
能用使太平,不用我何病。
斯言闻亦多,究竟终未莹。
从今三爇香,愿以公为镜。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主要探讨了人生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知。诗人通过比喻和哲理,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人用“误身利名场,无异一釜甑”来形容人们在名利场中的迷失。这里的“釜甑”指的是古代烹饪用的器具,诗人将人生比作一场烹饪,暗示人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就像锅里的食物被火和水控制一样。诗人认为,这种追求是“谬以力取胜”,强调了外在力量的不可靠。

接下来,诗人提出“人生具天则,发见亦有证”,认为人生有其自然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发现。他用“如水行地中,投隙即流迸”来比喻,说明人性中的某些特质就像水一样,一旦找到缝隙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诗人还警告说,“但恐人欲纵,勃若一民横”,即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像失控的民众一样难以控制。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强不息,所有的烦恼和忧虑都会退去。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探讨了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他提到“绝物以求定”,即通过摒弃外物来寻求安定,但他也认为这种方法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他引用“至人”的话,强调应该在动中寻找静,即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我认知的重视,认为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学习和体验,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他提到“能用使太平,不用我何病”,即如果能够运用这些道理,就能获得内心的平和;如果不能,也不必过分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哲理,探讨了如何在复杂的人生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知,鼓励人们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不要忘记内心的真实需求。

彭龟年

(1142—1206)临江军清江人,字子寿,号止堂。尝从朱熹、张栻游。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宜春尉。累除秘书郎兼嘉王府直讲。宁宗时拜吏部侍郎兼侍读,议论忠直,操行坚正。指斥韩侂胄,庆元二年被追官、勒停。嘉泰三年起知赣州,以疾辞,除集英殿修撰、提举冲佑观。开熙二年,守宝谟阁待制致仕。卒谥忠肃。有《止堂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