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

遇主人宁易,适时我独难。
余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
故园修竹在,归去想成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科举落榜书生的复杂心情,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道出了人生困境和内心选择。

前两句"遇主人宁易,适时我独难"像是现代人吐槽找工作——遇到赏识你的人不容易,想抓住机遇更是难上加难。诗人用对比手法,突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

"余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这两句像现代人自嘲:三十多岁了还在考公务员(儒冠象征科举),漂泊在外让人心疼。数字"三十"特别扎心,让人联想到当代"三十而立"的年龄焦虑。

五六句用鸟做比喻:黄莺出谷就变得娇媚(像人得势就变样),但飞回树枝的鸟才安稳。这暗示诗人面临的选择:是继续追求功名(出谷),还是回归平淡生活(还枝)。

最后两句最美:老家竹林等着我,想象竹子已经长成竹林。这里"修竹"象征高洁品格,"成竿"谐音"成干",既写实竹子生长,又暗指回归本心才能真正"成才"。这种双关语透着温暖的希望,说明诗人最终选择找回自我。

全诗就像现代人的职场迷茫日记,用考公务员失败的经历,写透了每个时代都存在的选择困境:是继续内卷,还是回归本真?最终用家乡竹林的意象给出答案,有种"放下执念,生活自有出路"的智慧。

袁崇焕

(1584—1630)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