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又带点忧伤的黄河晚渡图景,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感受:
1. 归途的艰辛与震撼
开篇就说"千里寻归路",像是一个长途跋涉的人终于找到回家的路。用"一苇"(小船)形容渡河,小船在宽阔的河面上显得特别渺小,搅乱了平静的水面。后两句用"马颊"(像马脸的山)、"龙门"(湍急的峡谷)这些险要地势,让人感受到黄河奔腾的力量。
2. 奇幻的自然风光
"照日荣光净"写夕阳把河面照得金光闪闪,"惊风瑞浪翻"突然刮来的风让波浪变得神奇又壮观。这里把自然现象写得像有生命一样,日光和风浪都带着祥瑞的气息。
3. 热闹与孤寂的对比
河面上有船夫的歌声随风飘散,岸边传来樵夫砍柴的喧闹,但这些热闹反而衬托出"谁堪逝川上"的孤独——看着河水不停流走,就像时间流逝,而那个"日暮不归魂"(黄昏还没回家的人),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所有漂泊者的缩影。
4. 黄昏的惆怅美
最后用"秋霞落""夕雾繁"收尾,晚霞洒在曲折的河岸上,深潭升起浓雾,把整幅画面蒙上一层温柔的忧伤。这种美不是欢快的,而是让人静静思考生命流逝的感觉。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的纪录片:先航拍黄河的宏伟,再特写波光浪花,收录岸边的生活声音,最后定格在暮色中的孤独身影。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看着大河奔流,想到自己还在漂泊"的共鸣,今天的读者依然能体会到这种面对大自然时的渺小感和思乡情。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