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推官忆径山游
三十年前浙右行,径山才称爱山情。
油幢𢥠𢥠丝杉翠(自注:五山尽植丝杉。),环佩涓涓石涧鸣(自注:绕寺流泉。)。
极峻只疑天上党,遥临初觉地东倾。
分符不得重游赏,碣石岩边记姓名(自注:旧有记径山游,镌碣石岩。)。
油幢𢥠𢥠丝杉翠(自注:五山尽植丝杉。),环佩涓涓石涧鸣(自注:绕寺流泉。)。
极峻只疑天上党,遥临初觉地东倾。
分符不得重游赏,碣石岩边记姓名(自注:旧有记径山游,镌碣石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三十年前游览浙江径山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无法重游的遗憾。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这是三十年前的往事,说径山的美景正符合自己爱山的心意。这里的"浙右"指浙江,"油幢"形容丝杉树高大挺拔的样子,"环佩"则是用玉佩碰撞声比喻山涧流水声。作者特意加注说明山上种满丝杉树,寺庙周围有清泉环绕。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山势的雄伟:山高得仿佛直通天际,站在山顶远眺,感觉整个大地都在向东倾斜。这种夸张的写法生动展现了径山的险峻壮观。
最后两句转入感慨:因为官职在身不能再去游玩,只能在岩石上刻下名字作为纪念。这里的"分符"指做官,"碣石岩"是径山的一处景点。通过这个细节,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径山的眷恋和物是人非的怅惘。
全诗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又暗含时光流逝的感伤。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怀念之情——三十年后仍记得当时的一草一木,却再也回不去了。这种人生体验很容易引发现代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