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吉安城下停船时,听当地老人讲述战乱往事后的沉重心情。全诗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首联写作者在鹧鸪峰下停船,听到老人们用凄凉的语气讲述往事。这里用"鹧鸪峰"这个地名暗示了哀愁的氛围,因为鹧鸪的叫声在古诗中常象征悲苦。
颔联具体描写战乱后的惨状:官府征税太重,百姓家徒四壁;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很多地方都看不到人烟了。这两句直接点明了战祸和苛政是百姓苦难的根源。
颈联用两个触目惊心的画面:傍晚时城中飘着鬼火(燐火),暗示死难者众多;赣江秋水泛滥淹没了农田。这些意象都强化了战后的荒凉感。
尾联是作者的感慨:百姓至今未能恢复元气,因此特别需要像胡三山这样贤能的官员来治理。这里既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对清官的期盼。
全诗语言朴实但感情深沉,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让读者真切体会到战乱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寄托了对清明政治的期待。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