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雨中饮客

羁怀病思不禁秋,又报西风大火流。
梧叶未凋高树翠,薇花不厌小山幽。
燕鸿来往书生老,禾黍高低故国愁。
志士悲秋宁复尔,楼头罇酒漫销忧。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读书人,在七夕雨夜借酒消愁的复杂心情。

开篇"羁怀病思不禁秋"直接点明状态:漂泊的愁绪加上身体不适,让人对秋天格外敏感。这时又看到"大火星"(古代天文标志)西移,知道秋天真的来了,时间流逝的焦虑感更重了。

中间四句用景物反衬愁绪:梧桐叶还没凋落,薇花依然开在小山幽处,看似宁静的秋景。但看着燕子大雁来来往往,田里的庄稼高低起伏,想到自己年华老去、故国不再,平静的景物反而勾起了更深的惆怅。

最后两句是自我开解:有志之士悲秋很正常,但光忧愁有什么用呢?不如在楼头喝喝酒,暂时忘却烦恼吧。这种"想放下又放不下"的矛盾心理,正是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全诗妙在把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家国情怀这些大主题,都融进了一个雨夜独酌的具体场景里。诗人没有直接喊愁,但通过"梧桐未凋""薇花幽静"这些看似淡然的描写,反而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他心底的波澜。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