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长期在外征战的军人终于获准回乡的喜悦心情,以及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前两句"几年戎马怅分飞,此日君恩赐独归"直白地表达了多年军旅生涯的离别之苦,如今终于蒙受皇恩得以独自返乡的欣喜。一个"怅"字道尽思乡之情,"赐"字则凸显了对皇恩的感激。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勾勒出返乡路途。"张掖寒云"和"鲁城霜雁"这两个意象,既点明了行军路线的遥远,又通过"寒云满"、"霜雁稀"的萧瑟画面,反衬出归乡游子的孤寂。而后笔锋一转,"西江买棹"、"南国趋庭"的轻快描写,展现出越来越接近家乡的期待与兴奋。
最后两句"官满他年应昼绣,吴门乡树碧依依"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想象着将来卸任归乡时,白天也能穿着绣花便服悠闲度日,望着故乡吴门那青翠的树木,流露出对平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一个"碧依依"的叠词,将乡愁化作可视的翠绿画面,格外动人。
全诗以"离别-归途-展望"为线索,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通过寒云、霜雁、绿衣、碧树等色彩鲜明的意象,将久别归乡的复杂心绪娓娓道来。特别是最后对家乡风物的温情描写,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沉淀已久的乡愁。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